No Coding Today 和 Vibe Coding

前些天在V站回复 远程工作中,如何避免 Burnout(过劳) 的时候提到了 Anthony Fu。突然发现了 AntFu 居然主持了一档播客节目 —— 尖不想寫扣 No Coding Today
就开始慢慢听这档播客,现在听到了他们在聊 Vibe Coding,突然就解开了我关于 Vibe Coding 的一些疑虑。

在此之前,我对于 Vibe Coding 的看法是:

Vibe Coding 只需要关注需求实现,而不是具体代码实现。所以大部分的使用者会是非开发专业的用户。
就好像我们使用AI去文生图一样,通过调整 Prompt 使得 AI 的产出实现 or 靠近自己期望目标,并不关注 AI 是怎么生成和具体的内部实现。

所以我一直觉得 Vibe Coding 的模式并不适合专业开发者,但非常适合快速 MVP 或者一次性工具类项目的场景。基本上只需要几句话就能在本地快速实现一个 Demo 去和客户 or 业务方确认需求,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去扩写功能。或者说像 JSON 数据处理和分析、图片 & PDF 的合并压缩这样的一次性工具类小项目,而且可以随意调整各种配置,来获得一个符合预期的内容产出。这些原本需要交给一个实习生花费很多时间去处理的。


从社区的很多 AI 工具推荐和使用反馈来看。大部分人并不会那么“尽心尽责”去 Review 产出的代码,AI 用得越多越深入 Review 的次数就会越少。都是在往无脑 Accept All 上面越走越远。

要不然也不会出现我在 V2ex 的这个帖子中吐槽的 #VibeCodingCleanupSpecialists# 这样的 “给 AI 擦屁股专家” 岗位了,会出现这样的岗位就说明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,而是已经造成项目管理上的困扰了。

所以看得出来我是比较反感开发人员追求在生产环境中 纯VibeCoding 这种不太负责的做法的。

Web Worker 最近一期关于 Vibe Coding 的节目中,我也提出关于这部分的困扰。很幸运抽中了 Caption 的新书 🛒 Vibe编程:探索AI时代编程新范式,可是还我没来得及拆开来看。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解答我的疑虑。


但听完听尖不想寫扣的两期节目之后(见文末链接中的 S1E5 & S1E6),我发现其实 Vibe Coding 并不一定需要说要完整的 Vibe 出来整个项目。可以把一些细小的功能拆分开来去让AI来实现,缩小它的影响范围。在自己有清晰概念、边界和规则时,在给AI安排任务它就可以十分完美的胜任了。

Mike Cheng 在节目中提到的一样,我最开始用 Vibe 的脚本也是在项目国际化改造时做的。把项目中的国际化JSON文件输出成Excel文件,然后给到专门的翻译人员去翻译。
在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以及需要怎么做得时候,按照 1-2-3-4 得步骤去让AI来实现功能。自己做甩手掌柜,只需要检查它得产出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就可以了。不需要自己再去读 NodeJS 和 ExcelJS 的文档开发起来明显就轻松了许多。

如果它生成的结果和你预期的有问题,那么我就需要继续拆分任务明确细节,让它去接近我期望的样子。就和我们去安排工作给实习生的时候是一样的。


所以我之前就是这样使用 Vibe Coding 的,不过自己没有意识到。因为当时 Vibe Coding 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,我也还在使用 Github Copilot

只是最近社区中各种各样的使用反馈所带来的噪声,反而影响到了我的感知和判断。觉得一定要和 Vibe Coding 的定义一样来使用它,不然就不是 Vibe Coding 了。让我产生了 “不写代码的甩手掌柜式” 的这种刻板印象。开始抗拒,甚至讨厌起来。


相关资源